計畫編號 | 計畫名稱(中英文) | (1)計畫主持人 (2)計畫共同主持人 |
服務單位 |
||||
AS-TP-114-H01 |
貿易網絡與「商品邊疆」概念的審視:二十世紀初商人主導下的東亞現代化 Trade Networks and the Concept of ‘Commodity Frontiers’: Merchant-led Modernization of East As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1) 林玉茹 (2) 蔡維屏 (2) 李力庸 (2) 許宏彬 (2) 陳海連 |
(1)本院臺灣史研究所 (2)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 (2)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2)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德國特里爾大學 |
||||
研究團隊 | |||||||
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
|
履歷連結 | |||||
蔡維屏 Weipin Tsai(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副教授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
|
履歷連結 | |||||
李力庸(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
|
履歷連結 | |||||
許宏彬(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
履歷連結 | |||||
陳海連(德國特里爾大學研究員;波鴻大學兼職研究員) |
|
履歷連結 | |||||
計畫摘要 | |||||||
本計畫利用長崎泰益號留存的龐大商業文書,從其所構築之商業網絡出發,逐年依照核心概念進行共同研究:第一年「網絡」。第二年「創新」。第三年「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認爲,現代的意義不只侷限於貿易、網絡以及新知識,還有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研讀一手史料,以及與新研究概念的對話,將能重新檢視二十世紀初商人對自身處境和與自然環境關係等的看法,以釐清商人立足在「現代化」情境下,如何成為東亞現代化的第三勢力。 本計畫包含5個子計畫,由臺灣、英國及德國等跨國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分別探討不同研究主題。 二、子計畫研究主題 (一)林玉茹〈日本統治初期臺南貿易商的轉向與創新(1901-1911)〉 本計畫係於本院南部院區人社研究基地常駐執行的分支計畫,以中研院臺史所2012年以來典藏泰益號文書中的臺南商號為研究對象。 有鑑過去相關研究受限於史料而僅以泰益號經營狀態為中心來討論1906-1933年的臺南商號變化狀況,本計畫以1901-1911年臺南地區35家商號為研究對象,著重於其如何與長崎泰益號建構商業網絡,並因應與日本直接貿易和時代背景的需要,如何進行貿易機制的創新以及在自然環境影響下的困境和策略。
(二)蔡維屏〈從泰益商報中初探棉花和棉布在東亞的消費文化(1901-1910)〉 本計畫以長崎泰益號商業網絡為起點,著重商品在東亞流動的面向和歷史意義。在此前提下,必須考量日本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在東亞的殖民勢力擴展,明顯改變整個東亞以及全球的貿易。尤其是伴隨著第一次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造成關稅、金融、交通、通訊等與貿易息息相關的結構性改變。研究重點著眼於從棉花和棉布的種植、生產、消費中來探討其蘊含的歷史情境及意義。這些包括殖民體系下的科技發展、人群遷移、物質流轉、以及對帝國統治下的群體記憶生產和保存。除了網絡與知識創新與轉移的重點, 此計劃也會希望透過瞭解這些商品與人的關係, 而進一步發掘這層關係下所反映出來殖民體系下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對話。
(三)李力庸〈商人、知識創新與環境變遷:日治初期臺灣北部的米穀經濟的發展〉 本計畫探究日治初期北部臺灣米穀從對中國大陸貿易轉移到對日貿易的過程。自1897年臺灣開始向日本輸出米到1920年代蓬萊米成為商品作物前,臺米輸出主角其實是在來米,且以臺北出口為大宗。 從大稻埕老源順號與泰益號的書信往來可知,其採購臺米輸往日本的貿易圈涵蓋鹿港到臺北,中部的米穀透過臺北商號與泰益號的關係,將臺灣米送到日本。因此,從臺北地區討論米穀移出,不僅能處理該地的米穀貿易,了解對日交易的米商網絡重建,也有助於瞭解臺灣各地米穀從島內流向島外的路線、結構與流通模式。
(四)許宏彬〈商品、知識與地方身體照護:日治初期府城的中藥材貿易與使用〉 本計畫以泰益號的商業文書為起點,初步探討日治初期臺南地區的中藥材貿易,並藉此理解環繞著中藥材貿易的各種網絡(商家及藥房)、知識(商業知識與中醫藥知識),以及地方身體(獨特環境中的特定藥材需求),試圖由下而上,從地方的商人、文本與身體等面向來考察在地獨特的現代性軌跡。 (本計畫擬從從日本時代初期臺南藥種商的藥材進出口,乃至於民眾的日常漢醫藥使用,由下而上地勾勒出在地生活所歷經的另類現代性軌跡,包括疾病治療、身體保健、商品消費。換言之,民眾的藥物使用除了被動接受藥商行銷之外,也有依據自身身體要求而主動消費的面向,是我們理解地方身體(situated body)的重要線索。
(五)陳海連〈晚清港口的全球貿易與北方經濟作物景觀之重塑:以豆類為線索 (1860-1911)〉 本計畫旨在探討晚清港口的全球貿易與其腹地農業經濟作物發展之間的相互聯繫,闡述在十九世紀末期泰益號為中心的商人及其商貿組織,作為現代化的第三勢力,通過長距離、跨區域的商品交換、流通,如何改變或影響了農業經濟作物的財富繁殖(reproduction of wealth)模式,並進一步影響近代水陸貿易與作物種植的生態圈。 以往的研究已從東亞沿海地區貿易網絡的框架,深入而廣泛地探討對泰益號文書及其貿易網絡。本計畫以長崎泰益號文書為線索,選取豆類產品(如黃豆、黑豆、豆餅、豆油)為具體的研究案例,深入描繪、剖析十九世紀末期的豆類商品邊疆如何將臺灣、日本的商貿網絡、消費文化與上海、天津、以及環渤海經濟圈的大連、營口、煙台等港口貿易市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再者,探尋這一時期全球(尤其是東亞)對中國本土的豆類需求、交通運輸、通訊設施的變遷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如何影響了華北平原經濟作物的單一種植(monoculture)與規劃,並重塑了北方農業生態景觀的時空格局。 |
|||||||
計畫成果(刻正進行中) | |||||||
|